師父重要思想展-淨智
依廣論為藍圖 追隨佛陀足跡
對境觀功念恩 乘戒筏渡苦海
勤習增上生道 直趣無上菩提
灑淨法會
2000年5月9日台北里仁灑淨法會
摘自「福智之聲第106期」
八樓有很多老鼠,我們想祈求三寶的威力,把牠們請走,但有個基本條件-不是說為了我們自己的利益把牠們趕走。如果為我們自己的利益把牠們趕走,就是趕走,也是自傷傷人,沒有太大好處。
灑淨是以法水灑淨我們自己的內心,真正的、主要的根本意趣還是在此。佛菩薩、護法的加持的力量,真是不可思議,而佛菩薩加持以後,法的威力呈現與否,完完全全是看我們的行為是否跟法相應。
我們在愚痴無明當中,唯一只有三寶救護。碰到事情時,心裡放寬,能夠代他想。把法的鏡子照別人的鏡子,一定要想辦法回過頭來看自己,這是絕端重要的,根本的成敗的關鍵所在。這樣的信心提起來以後,我們今天會感謝三寶、報答三寶、報答護法。最後,把今天暫時請走的老鼠也把牠們救回來,這樣才說得過去。
其實真正的老鼠是我們心裡的老鼠,以法水洗淨後,這個娑婆世界就是華藏淨土,這是最最重要的部份。
我們可以在佛菩薩面前發願,我們決心要改過,否則就算弄掉了,老鼠又要回來,如果內心慢慢淨化,牠自然慢慢會減少,一切都是業,我們要確信。
皈依已‧如何保護
「1994年7月6日佛七共修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45期」
「昄依」是進入佛法的第一步,想要持續下去,必須如法積聚資糧才能漸次產生正面的功效,如果我們如法實踐,不但能得到皈依的覺受、功德,而且透由佛的加持,依此增上,最後證得佛真正的法身。
每個人都依著自己的習性和觀念去看待事物、衡準他人,因而產生了恩恩怨怨,慢慢地累積,粗猛的煩惱都由此生起。當俗務纏身時,「皈依」是很難做得圓滿的,怎麼辦呢?這就是何以要從「觀功念恩」去引發的道理。
皈依後,下手處即「戒行持犯」,認真做此二事;一、晨起懇切皈依、發願,二、晚上認真反省、懺悔、回向無上菩提,真正修行即以增上意樂造作諸善,意樂一轉,業也隨轉。
皈依的內涵
1995年皈依法會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61期」
佛到了世間,眾生才有皈依,皈依不但是唯一的一條路,而且得之不易啊!這個機會不但稀罕,而且無比地珍貴。世間很多貴重的東西,都只能給我們暫時的快樂,皈依卻能給我們究竟圓滿的快樂。
更深一層的意義來看,不共皈依,就是跟著宗大師。宗大師代表著佛的智慧,應著眾生的根性,文殊菩薩化現各種身,在世間當中,以宗大師的示現身最為究竟圓滿。所以若不是特殊的因緣,多生的善根福德,不會感得大師的圓滿教法,各位要珍惜這個機會啊!
放生與放生儀軌
摘自《福智人生》
對於放生,很多人都說:「現在你放了牠們,將來牠們也會放了你。」這是事實,我也喜歡這麼說,但我們不能僅止於此。我們只是希望現在放了牠們,將來能被牠們放?還是要徹底地從整個生死中放出來?所以,一方面我們從放生所對的境界中,策發我們對生死苦惱的感受,藉著這個感受而求出離,而且要想辦法把這個擴大,也幫助一切眾生求解脫。
今天一起放生的同修,是我們的同行善知識,而儀式的指導者是佛菩薩,對象是我們以及下化的眾生,這是活生生上求下化的實踐,這是最好的境界。
因為慈悲若無殊勝無漏智慧,不管好事做得多圓滿,將來還在生死輪迴當中。若要悲智圓滿,一定要靠三寶。尤其好事做多了,如果沒有智慧攝持,得到很好的果報,來生大富大貴有了權勢,反而容易造大罪惡,下一生一定墮落,這叫「三世怨」,這點一定要避免!所以要將此事做得圓滿,一定要依靠三寶。在這樣情況下,念三皈依和平常就不一樣了。
聖象開光的意義
2001年8月1日宗大師父子三尊開光法會開示 摘自福智之聲第121期
世間所有的人都跟我一樣,都有佛性,都希望快樂,不希望痛苦,這個本能跟佛是無二無別的,但是我們卻走錯了,這個本能跟佛是無二無別的,但是我們卻走錯了,而且還走得理直氣壯,可是走到後來簡直是心灰意懶。學佛以後,漸漸地改善過來,覺得雄心萬丈,我可以真實改善生命,不是虛假的,而且我可以幫助一切人。在這種情況下,這聖像便具有非常完整、具體的意義。我們供奉聖像的根本理由就在這裡。
開光是什麼?「開」是開顯,「光」是光明。因為佛法在世間真正的內涵,慢慢地失去、黯淡了。所以「開光」的內涵,就是重新開顯佛的特徵、佛的光明。
科學時代中‧何以選擇佛法
摘自「福智之聲第76期」
凡夫對世間的真相,無法正確地觀察認識,稱之為「無明」。經由正確的方法,使無分別根本智現起,再依此無分別根本智,對宇宙萬法與自身生命的真相,得到正確的認識,而產生有分別後得智的人,我們稱之為覺者──佛陀。
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判斷出此中的勝劣差別,究竟該依靠自己有限的經驗,在無窮盡的宇宙中獨自摸索?還是聽從有經驗者的引導,依「因正」、「道正」、「果實」之佛法,通達諸法實相,使生命趨於圓滿?
佛誕‧浴佛
1995年5月6日浴佛法會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54期」
我們一方面要慶幸自己能夠有機會遇見沸法,一方面要時時策勵自己不停地增上,這樣迎接佛誕,舉辦浴佛法會,才有價值、才有意義!
法身的供養將來得到的是智慧資糧,色身的供養將來得到的是福德資糧。浴佛,從事相上看,這個供養所得是福德資糧,其實,假如能了解浴佛的深遠內涵,意樂上能像剛才所說的,為了自己能夠修學佛法、幫助一切眾生解決苦樂問題,祈望正法久住,這樣一來就可以福智交互產生廣大資糧。以這樣的心情浴佛,就是最好的供養。
新年新計劃
1996年朝禮法會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63期」
歲末,大家都很歡樂,然而,當大家沈浸在這歡樂的氣氛中時,有一點卻被我們忽視掉了,那就是一生將結束的時候,我們是不是也歡歡樂樂呢?通常到了老年乃至於到了死亡,都是孤寂而痛苦的老死,並不是愉快的享受啊!所以不能像日、年這樣快樂,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還有下一生。
此生有幸,得到佛陀最圓滿的教育,了解人生是無限的,不但要去規劃一天、一年,而且更要去規劃一生、無限生,然後依著計劃努力實踐,才有希望得到最好結果。今天在此禮敬世尊,誓志學習世尊教法,以及推展我們新的人生,這是禮師法會最主要的內涵。
如何以三法印鑑別正統佛法
1996年11月6日針對社會宗教受騙事件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130期」
阿底峽尊者根據是否皈依三寶,來判別是否為佛弟子。正皈依是法,法的內涵是三法印,所以這個皈依法,已經涵攝了三法印。
三法印,從緣起的方面去看,不斷地在變化,所以「諸行無常」;而它本質是真如,或者叫「諸法無我」。如果了解了這個特徵以後,不再有生滅的變化,那是「涅槃寂靜」。
我們可以用所學的正確標準來衡量,真假立刻判別出來,我們不但不會受騙,而且有機會讓周圍的人也避免受騙。
面對時代‧當仁不讓
1998年4月21日第一屆校長營成果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79期」
我們學了佛,了解「業決定一切」,除了個人的別業,最重要的是轉變這個世間的共業。
以前的教育是善化人心的教育,現在的教育把善化人心的教育撇掉,全力追求物質。真正淨化人心的教育整個消失,人跟禽獸之間的差別也就沒有了。
真正要重建教育,必須有「當仁不讓」的精神,我們學佛不是要增上意樂嗎?假定我們今天沒有站出來努力的話,一個人獨善其身,能善得了嗎?我一直感覺到:「不是我們做的成功,而是社會太爛。」
很清楚看見問題所在,更重要的是怎麼去做。要把握住總別,互相配合,更要趁老一代的人還在,趕快把新一代扶植起來,將理念傳承下去,否則沒機會了!
九二一地震後‧從生命無限談救災
1999年9月27日九二一地震事件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96期」
我們修學圓滿的教法,本來就告訴我們無限生命生死當中,這種災難是絶對逃不過的。所以我們賑災是分三個部分:眼前馬上去幫忙災民,這不夠;還要協助善後,這也不夠;還要究竟解決。
我覺得更重要是第三步,就是經由了解生命無限而去做,這個部分我們是義不容辭!
今天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,他們以生命來策勵我們要努力,假定我們真的因為這樣的因緣而提升了,他們一定也有一份功德。佛法就是這個緣起之法,也因為這樣,我們才真正的感受到菩提心地發法。
我們已經白白浪費無數生死輪迴,如果這次我們能夠提起來,就多一份功德,而這個功德是無限的。如果更能策勵我們平常就好好去做,那麼這救災工作,我想就有非常深刻的意義,不但救別人,還能救自己。當我們自救、救他兩個都能走上去的話,就能圓滿成佛。
臨終關懷的不共處-增上生道
1997年8月15日 摘自《福智人生》
「臨終關懷」的真正理念,第一點就是:雖然我們已經了解臨終關懷的中心思想是增上生,可是增上生的基本原則,絕不是等到自己或別人臨終才去做,那時就太晚了。第二點是:當我們了解以上的理念後,怎樣在平常就努力把它扭轉過來。「扭轉」兩個字談何容易?
我們可以從哪個點去契入而扭轉我們的人生呢?第一是珍惜暇滿:當對廣論徹底了解以後,我們曉得要遇見正確的集聚法財的機會,是非常可貴的。所以我們會珍惜這個機會,不斷地用我們所學的來指導自己扭轉習氣。第二點念死無常:真正要照著廣論次第,一步一步地去修念死是不太容易的,但是我們卻能利用「臨終關懷」這個機會轉過來。
如果不能從以上兩點扭轉過來,後面較深的佛法實踐就不能算是真的扭轉,那只不過是順著我們宿生的習性在做而已。當我們理解很多道理之後,要會利用情境,來激發我們真正的轉變。這個才是我們談臨終關懷真正應該注意的重點。
法制精神
1999年8月22日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155期」
如果只有宗旨,而沒有實踐的方法配合,這個宗旨本身只是空話而已。怎樣有一套法制,可以幫助我們實踐宗旨?第一、這個法本身是我們的宗旨目標相應的:以佛法來說要「契理」。第二、這個法規要用在什麼地方:所謂「應機」。法制精神,是推行這個法的人不斷藉著「法」增上,即「歷事練心」。
「誠」字的特徵一定是「克己復禮為仁」,在這個原則之下,能夠把心敞開來容納別人,把誠與仁放進去,我們一定做得成功。廣福、文教配合起來,共下士的內涵就整個把握住了,因此兩者有絕對的關係。淨智的善行絕對不能少,如果少了這個,廣福、文教變成沒有價值;反過來說,如果只有淨智沒有廣福、文教,淨智變成空話,兩者是完全相對等的,絕沒輕重之別。
在投入的過程當中,內心就會認清自己以前錯誤的地方,這是智慧的提升;因為你看清楚,做的事情效果產生,這是功德的提升。真正的資糧是這樣集聚的,我們的宗旨目標是這樣的。
最重要的,從事理論的人一定要去實踐,慣於實踐的人一定要接納理論,這是第一個重要。然後各部門間一定要容納對方。今天所講的,是我們上上下下所有同學都該認識的絕端重要的基本原則。
點亮心燈
2000年11月20日圓根燈會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109期」
為什麼要點亮心燈?因為這心本身跟佛是無二無別的,我們稱為「佛性」。
我們一生是不是都是被這個(離苦得樂的)力量推動著?內心雖然有這個力量,卻沒有朝這個方向去發展,所以我們稱它為障礙。學了佛以後,要把握生命無限的障礙是什麼?是「現世」!現世把你生命切成一段一段,儘管還有下一世,可是下一世對你沒有意義。
同樣的現世,可是對著這個世間的境,我們積累的因不一樣,有很多人積的是下地獄的因,有很多人積的不但是升天的因,而且是超越三界之因。大師以他完整的生命告訴我們,只要把握住了這一點,當因圓滿的時候,呈現的果便是這樣,這個特點與根本的離苦得樂是完全相應的。
離苦很樂的心大家完全一模一樣,不同的地方是我照著正確的方法,照著老師告訴我的話,點亮了這盞心燈,所以我能夠充分利用這個因,並且超越了。
口號不是口號「以境無好壞」為例
1997年1月4日淨智營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67期」
理念轉過來以後,習性上要轉過來時,會感受到很困難,甚至弄到後來會覺得苦不堪言(說得到做不到),認為是在喊口號,而很厭惡,但又不得不喊。
真正的關鍵在哪裡呢?是性空、是緣起,因為造業是透過我們的知見去造的,現在我們在知見上步步趣入之後,可以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同一件事。每個人一定是在這個過程中,漸次體會並且找到各自相應的契入點。在這其中我們需要時間,慢慢去淨罪積資,才做得到。
如果我們懂得善巧,不管任何一任事,雖然有壞的那一面,同樣地可以找到好的那一面,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去找壞的那面,而不看好的那面呢?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喊口號做偽君子,只是,大家可以從這個地方契入。
逆緣的可貴
摘自「福智之聲第109、110期」
當我真正地感受到以後,覺得實在很美!當你真正深入時,會漸漸地感覺到外面給你的這種惡緣、逆緣,慢慢就不足為奇,最後會很感謝這惡緣。如果沒有這個惡緣,根本不可能真正地提昇。譬如說,種植時,用的肥料可以有兩種,一種是傳統的,又臭又髒又爛,在還沒轉化之前,那是最糟糕的一個逆緣。實際上,我們現在發現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,如果你逃避了又臭又爛的肥料,改用化學肥料,可是卻毒害我們的世界,毒害到沒有人能挽救的地步。我們一步一步深入去觀察,希望能體會到這個特點。
與不同習性的人一同工作,你會發現一個事實:如果沒有這個逆緣,你始終是停在理論與做夢當中,不可能真正兌現你的實踐與願望。你要去兌現就必須靠你的功德、靠你的智慧,如果沒有實際上對境磨練,怎能增長功德?怎能增長智慧?能不能了解所學的真正內涵?
隨喜功德無限大
2002年2月11日除夕辭歲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126期」
《般若經》上說明,隨喜可以積最大最大的福德,若能跟般若相應,隨喜的功德是無比地廣大。我們要隨喜什麼?例如做一件事情,你不一定要參加,參加固然很好,但是不能參加,你也能夠體會它的好處而去隨喜,這是最佳的積聚資糧。
現在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。譬如,大家覺得當「發光族」很好,就擠到前面去,如果你擠不上,以學佛的弟子來看,表示你資糧不夠。既然資糧不夠,你要不要積資糧?當然要!那麼資糧的過程當中,除了實際上去做事以外,隨喜別人及整體的功德是不是最大的資糧?
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提示
2004年3月19日於園區對僧團開示
整部《大般若經》,有它的大宗,知不知道在哪裡?<巻四O二,第二分歡喜品>的最開頭部分:「若菩薩摩訶薩,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,當學般若波羅密多。」
如果沒有人把這個指出來告訴你,你自己能把握得到嗎?我不是說自己有何功勞,否則我第一個會下地獄。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不能了」啊!
大宗揭示之後,在<歡喜品>中一直在簡別什麼?簡別二諦!這樣說的根據是什麼?在《中論》第二十四品:「諸佛依二諦,為眾生說法,一以世俗諦,二第一義諦。若人不能知,分別於二諦,則於深佛法,不知真實義。若不依俗諦,不得第一義。不得第一義,則不得涅槃。」
正皈依在法,法是什麼?若不能通達二諦,不依世俗諦,則不得第一義,既不得勝義諦(第一義諦),如何皈依於滅諦?
如法供養
2001年3月23日如法供養活動前行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113、114期」
我們供養的目的何在?就為了求無上菩提!有了這種意樂,供養的福報就會成為智慧的基礎,如果究竟圓滿的話,智慧就會提升,以此智慧攝持福報,福德、智慧漸次增上,把學到的法在內心上去實踐,這是「如法」供養,也是感謝上師、三寶、護法無上加持最好的回報。
真正要學習走上菩提之道,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。所以現在應該至誠祈求,希望宗大師父子三尊儘快降生漢地,帶領我們早日建立圓滿正法。
以《廣論》為度越苦海之舟航 效善財、龍女一生圓滿取辦
摘自「福智之聲第1期」
學習佛法浮沈十多年後,終於遇了救星-無比大恩的真善知識,將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的心要垂賜開示,才識知佛陀出世垂示吾人的真實意趣。簡明地說,求脫之心-出離心,以及滿願之行-空正見。此是大小二乘所共,亦是佛法不共世間一切學說的真正殊勝處。然而大小之別,不在般若正見,而視發心所利人我之大小。
《法華經‧方便品》中,佛陀明白指示:乃至散亂心念,一稱佛名,由此種子,終必成佛。至於善財、龍女,由於深識佛陀意趣,正明諦理,自可即生而圓成曠劫因行。
「戒」的隨行
1995年10月29日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54期」
受戒以後,還要持戒,功德才能增長。今天所得到的戒體,正如渡海的這條船,那時人已坐在船上,不會掉到海裡面,可是上了船以後,如果船不動呢?你還在這無邊無際的海裡!所以依體起行,就如你運用這條船或飛機來度越生死苦海,這才是增上戒學的真實意趣。
佛指出:「你要的快樂,不是快樂,是苦。」這是一個根本原則,否則講很多道理,沒有用。魚餌,很好吃,但是才過喉嚨三吋,下面就痛徹心肺,永遠如此,但是我們卻樂此不疲,根本問題在這裡。
當我們能夠認識它,努力去克制它卻沒成功,實際上比以前改善了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所在!
《南山律在家備覽》提示
2004年3月17日 於園區對僧團開示
我所講的內容很平實、很生活化,目的是希望經論古樸文字背後的內涵,可以在生活中浮現應用。這一點若沒有,廣學經論沒有太大用場。
《中庸》裡面說:「夫婦之愚,可以與知焉;及其至也,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!」為什麼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呢?世間聖人,乃至二乘聖者,於甚深佛智亦有所不知焉。這是此處「聖人」所指的範圍。必也正名乎,名相定義不可稍錯。這就是我怎麼讀書的方式,而你們又是如何讀的呢?
至此,學《備覽》時,方能見其「大途略備」!
戒學班開示
1999年10月戒學班開班
當我們談到戒的時候,那就是我們的誓願。這個誓願在戒上面有個專有名詞叫「戒體」、「受體」。戒論一開頭說:「今略指宗體行相,令後進者興建有託。」興是發心、發願,建就是發了願以後緊跟著去行為。
但願諸位好好地體會一下,發心到底發的是什麼心?為什麼要發心?既然我們談內明,這一定要自己去反省,否則你始終在文字上轉,不會真正了解發什麼心。
怎麼使得這個理論改變成為推動你的力量?那時候,你內心當中真的會覺得:「啊!不行!」所以,這個「發心」要包括「發覺我的錯誤」,要發起「我一定要照正確的方向去走」,一定要包括這兩點。
要提升心靈,必須在實際的行為上去矯正無始積累的錯誤,矯正完了以後,還要積很多正確的資糧,整個淨罪集資在這裡。你真的想把這個錯誤矯正過來,只有一樣東西,就是要納聖人之法。納到什麼程度?成業!佛法最精要的地方,就是對行苦的行相,能指出來的只有佛法。基於這個理由去皈依,然後去受戒,那這個(戒)一定是出世的。
為何做善行記錄
1997年善行班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75期」
在學佛的過程當中,了解理論以後,會覺得自己知道了!這會產生一個流弊,就是道理懂得很多,能說善道。然後,在不知不覺當中增長驕慢心,其實那正是跟我們所學的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背道而馳。
為了避免這種情形,有個非常重要的方式,那就是拿我們所學的理論來衡準自己,所以親身實踐就變得非常重要,每天一定要騰出一部分時間,檢點反省自己,以便使所學的能應用、能提升自己,進一步才可以去幫助別人。
信為道源功德母
1995年7月精進共修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56期」
《華嚴經》說: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了解世間的一切是苦,從而斷除這個苦因,就是斷集。斷集乃能證滅一切苦惱究竟涅槃。要想達到這樣的目標,只有靠修道,而修道的根源就在信和信心。對沒有經驗過的東西,除了相信過來人以外,沒有別的方法,所以這個信心不能欠缺,也不能打折扣。
原則上,信心所扮演的角色,是使我們產生推動的力量,要進去必須靠它,不過有了信心以後,要照著這條路真正深入的話,還需要「精進」。不但自己要有信心,而且還要不斷地加行用功,做任何事情,都要努力地去實踐。
精進共修開示
摘自「福智之聲第37期」
皈依的心,我命一個譬喻來說明,就像是人被毒蛇咬到,必須趕快找專門治蛇毒的藥來急救一樣,你們就用這種心去揣摩,好像自己得了必死之症,曉得有這麼一個人可以救護,你們就會很急切地求助。
原則上你們要記牢一個特點,當你至誠懇切地皈依,這一念就是了。或因為我們力量不足,或因為潛意識裡以前的習氣,但你只是繼續下去,這個念頭能夠專注不移的話,慢慢地就會生起皈依的心。
學佛之第一步-斷器三過
摘自「福智之聲第77期」
正聽時,尚須斷除三種聞法過失,否則不僅得不到聞法利益,反而會產生諸多過患。我們學佛者,誰願聽聞佛法後,先下地獄再生人天而入道?何況回升人天後入道,仍需透過此關。
如何對治呢?龍樹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中指出:「專視聽法如渴飲,一心入於語義中。」貫注精神聽法時,其狀態正如口乾舌燥,奇渴無比,此時見一壺水於此,恨不得立即入口。果能如此,隨法師所講之處即能把握,內涵了解,心亦與之相應
在家居士修學的原則
1995年八關齋戒開示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四十三期」
我們第一步的下手處:要求增上生。其關鍵在業,業的中心在意樂。
透過「觀功念恩」,觀察對境時的起心動念。觀察心相是不需要拐彎抹角,又分析又觀察的,而是對境之時自己反觀:「我這個心念,現在是看對方的功?念他的恩?還是我現在這個心念起了惡心?」真正要認識的,就是這個。
成佛必經之道-增上生道
摘自「福智之聲第83期」
大家都會覺得現在的社會,實在逼得人喘不過氣來。我認為在國內還很幸運,先進的國家更不幸,他們真是可憐,人似乎變成了一台賺錢機器,不好聽一點是造糞機器,忙了半天最後兩腳一伸,下地獄去。我們了解,一切是業決定的,說明這個客觀環境之所以如此,還是你自己造的業在回饋你自己啊!
所以現在我們修行能只管自己嗎?只管自己,弄得好嗎?我們明明受客觀環境影響,客觀環境不去改善它,怎麼改變自己?談增上生道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之概念。了解這一點,怎麼走法呢?就是想盡辦法努力去推廣法人事業。
《廣論》簡介
《廣論》導讀 摘自「福智之聲第44、45期」
對佛法我們宿生造的是末法的業,這生感得末法的果報,如果我們能全心全意為正法久住而努力不懈,即使是末法時代,我們仍然有機會改善自己的「業」,這個概念是轉變的重要推動力。
大善知識-宗喀巴大師,掌握佛法的全貌,把三藏十二部的精華提煉出來,規劃出一條直接扼要且必不可少的成佛次第,做為凡夫成佛的指標,所以《廣論》這本書就像「藏寶圖」,依著它,可以正確迅速地找到寶藏。
現在有了圓滿教法,自己能如理行持,眼前增長我們的認識,改善我們的生命,將來受到造下的共業團體的保護,大家在這個團體中同心同願,凝聚共識創造共業,生生世世不斷改善,直至成佛!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