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信念恩 2014.04.06
法會第二天因缺眠太疲累及酸軟的身軀而休息了一個早上,法師帶的拜懺課的確猛烈地消業障罪障,想到因果,想到必定要時刻不離善知識,既然決心學,應該好好用功,不能辜負師父,也不能浪費自己的暇滿。
下午的第一課是由性嘉法師開示的拜懺法,先講述孝的重要,應怎樣對待父母呢?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,亦必須教小朋友孝順。佛陀、菩薩是最孝順的,我們應該自作教他,還要見作隨喜,然後推己及人,由自己父母,推及至一切如母有情。拜懺的時候想想自己對父母的不好,如果不懂懺悔,一些輕的罪就會變成重的罪。透過晝夜讀頌《三句經》及拜三十五佛懺,消除各別墮罪,身罪多拜佛,語罪稱頌名號,意罪可透由學習,只要有懺悔心,做什麼也都是在懺。
集中精神、專注、認真,無論聽音樂時、看東西時,做什麼事都在念名號,當成為了習慣的時候,就會有效果,比較容易調服自心。當遇到問題,我們必須決定用修行人的方法解決?還是用凡夫的方法解決?有多少心事煩惱,拜拜就好,勇喜感使心情豁然開朗,海闊天空。上師告誡我們,為什麼要想些沒有必要的事情呢?不如多拜佛,保持正念,堅持努力,一定會穿越突破,沒有什麼罪業是不能懺除的。
晚上課是性嘉法師向公眾開示,我們必須要觀察自己的學習動機,及了解自己處於哪一種狀態上──一切的有情都是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浮沉,因此不只為自己,也為一切有情眾生,離苦得樂,而可以對治及斷苦因的方法,是唯一透過修學菩提道,才能直至成就無上菩提,得到究竟圓滿。要成佛必須了解成佛的因,以清淨的動機、專注、如對聖顏的狀態聞法,散亂的時候要馬上拉回來,不緊不鬆,調整自心便可以聽很久。
隨後同樣聽聞上師開示「所言修者。謂其數數於善所緣,令心安住,將護修習所緣行相。」(廣論P45L 6),及為每一小段落做複習。必先了解「修行」一定有所緣,而且是「善所緣」,並「數數」一次又一次對準,不偏不倚,才可「令心安住」,修行便不費吹灰之力。無始以來,我們已養成很多不同的惡習,如不用全力去對治它,怎能全都反過來這顚倒人生?修行不能拒絶一定所遇到的辛苦,應從「善所緣」開始(例如病苦時所想應依在善所緣上),好好歷士練心,不習慣的時候,使用各種方法,苛責它、順從它、勸導它、哄騙它,慢慢便會改善過來。走這條路要準備奉獻自己的「心」、「忍耐」、「堅持」、及對「目標忠誠」,經過一日一日,一月一月,一年一年,一生一生,雖然過程很長遠,但有師父的陪伴,直至我們可以在煩惱的頭頂上跳舞。
很多時候,小漏洞不補救,問題大起來的時候就沒辦法了,粗猛得自己沒能力招架。我們很難觀察到微細的心行相,往往心未動,細的地方已在動,待問題出來了,卻睹不了。所以,在心念出現、還可擋得住的時候要「對境」,如果擺在這裡以後就擋不住了,可怕的是「沒有發現」!對治的下手處,就是提起警覺心,親近善知識,聽聞正法,依靠明眼人的加持力,聽師父帶子,每日聽,不聽也得聽,把正法落在自己心識,直至能夠清晰精準地判別善惡,待我們有足夠的力量的時候,便可以應付得了。
師父點醒我們,當問題發生,要靠正知力理性判斷,不能靠感性愚昧地解決問題。把法聽對,珍惜廣論中的每行每字,認真的保護正念,每天醒來提醒自己不要做惡業,不單單文字上理解而已,還要結合心續,就會快樂幸福,否則小惡不知道也不能被發現。
續聽聞「蓋從無始,自為心所自在,心則不為自所自在,心復隨向煩惱等障,而要發起一切罪惡。」(廣論P45L 6),反思不自在是什麼做成的?「心」。在心念上防,我的心一定會被煩惱傷害嗎?一直觀察直至發現自己的問題。從過去到現在都沒有成功,就等如不會成功嗎?上師說這是一個愚痴的問題啊!失敗,是法的黃金,每次失敗的經驗,都積聚法的黃金,倒下去,扒起來,必須透過跟比自己有更多經驗的人學習,改變現狀,面對未來,只有把握正確的方法,一定會成功的!真正的自由,是不被煩惱所縳,切底從無明中逃出來,完全清晰,沒有顛倒,才是生命的另一個方向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