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s

佛光遍照大日如來佛

Image
佛光遍照大日如來佛 大日如來 ,即毗盧遮那佛,「如來」即是「佛」的意思。大日如來是藏密最高階層的佛,被奉為最高神明,他統率著所有佛和菩薩,是根本佛。《大日輕疏》稱:「如來日光遍照法界,亦能開發眾生善根,乃至世間事業由之成辦。」大日如來可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世間萬物,不分晝夜,不分內外。因此,不管有情無情,都可以得到大日如來的恩惠,進而啟發佛心,獲得成就。 《華嚴經》稱,在佛報身的淨土,只住著佛和菩薩,是「佛國」,大日如來就是那裡的教主。當大日如來在世時,有位信徒十分虔誠佛法,發願修穚鋪路,造福眾生。為此他輾轉各地,遇到險水陡山,就想盡辦法架設橋樑、開闢道路,做了很多方便他人的善事。很多次,他見到長者或者幼童背負重物行路時,就會毫不猶豫地上前幫忙,直到把對方送到目的地。 有一年,國王準備設齋供養大日如來佛,這位信徒聽說後,立刻把佛將要經過的道路整修一番,畢恭畢敬地站在家門前恭候佛路過。當大日如來經過此地時,看到道路平坦,十分高興,伸手為恭候一邊的信徒摩頂,並說:「你發願修路,地平如此,心平亦如此,你很快就會證果了。」信徒聞言,頓覺開悟,感到自己的身體與世間萬物再無區別,自己的心性坦然無染,似乎沒有了「我」的存在。至此,他修得了阿羅漢果,並轉世為持地菩薩。 大日如來點化持地菩薩,是光明理智的象徵。本幅唐卡名為「普明大日如來」,正是顯示了佛的無邊光明和智慧。圖中,大日如來面為白色,表無垢、無惡,坐在有蓮花、月輪為墊,由八隻雪獅合在一起,象徵圓滿證得法界體性智。蓮花與月輪所象徵的是方便與根本智,藉著方便與根本智,可以克服迷惑與妄想,進而將諸惡業轉為善業。而大日如來手中法輪,象徵法輪常轉不息,手中發鈴表示以和藹、慈悲、可親的能力法渡施教。 禮讚中稱:斷除惡趣毗盧遮那佛,引極樂土怙主阿彌陀佛,淨除三毒病苦藥師佛,恭敬禮讚眾生三依怙。供奉大日如來本尊,能夠給您帶來光明理智,除妖避邪,通天地之靈氣,取物之精華,勇往直前,光明快樂。 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正見名出世,邪見名世間,邪正盡打卻,菩提性宛然。——《壇經.般若品》

慈悲觀開展課程—期中功課 7.9.2019

慈悲觀開展課程 期中功課 B63  感恩慈山學院舉辦是次「慈悲觀開展課程」,感恩覺韜法師及義工們用心有層次地講解慈悲觀和安排,乃至把所學落實於生活中練習,讓自己有正確方法面對比較負面的能量。 佛陀是因為發心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的,作為一名佛教徒,一直以來都明白慈悲的重要。在今次的學習中,重大發現及反省到,其實一直在忽略、避開「慈愛自已」的部分,在未走入「無我」的階段或許空中樓閣地先談去除我!難怪一直感覺勉勉強強。 日常中如果對現實層面的割捨,很容易生起我慢、繼而執著、以法之矛或會傷害他人而走錯路。過往特別喜歡在社交媒體中分享法語、法會活動、正面訊息,自認為對自他提正念,甚至天真地相信別人會立刻認同,反而缺乏站在他人角度思惟和理解,更惶論感恩他們,想想真是慚愧。 然而,嘗試跟著功課練習後,重新認識自己、慈愛自己,身心放鬆是第一步;接著慈心呼吸,靜靜享受空氣進出身體的奇妙,感恩著擁有暇身可以修行,要好好珍惜;慈愛地祝福自己,是有點不太習慣,彷彿被音檔硬生生的框住,努力觀想後,從回到兒時充滿柔和陽光的下午,微風中的單純幸福;刻意為自己做點小事情,如沖咖啡、準備午餐、切水果、甚至一個微笑、一聲讚美,重拾久違的單純。 由於對自己關愛的了解,設身處地感受被關懷的渴望和感受,慢慢地發現,自己比較容易推及對他人產生予樂拔苦的願望,願意多關顧和祝福他人,從親愛的人和寵物開始,繼而陌生人,最後希望對不喜歡的人,以及一切眾生,就是跟慈愛自己一樣地慈愛他人,祈願以能力所及的地方能夠全面照顧! 這段時間,曾有同修在策劃活動中提醒,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重要,啟發自己要跳出既定的思惟模式,多角度思惟他人的需要,因為共業的力量總比單一強,在策劃活動的元素中也增添色彩。

五種智慧五方佛

Image
五種智慧五方佛 五方佛,即東方香積世界不動佛、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、中央法身佛毗盧遮那佛、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、北方蓮花世界不空成就佛,又稱作「五智如來」,分別代表東、南、中、西、北五方,是佛教密宗裡供奉的主尊佛。 在上面這幅唐卡中,五方佛按照相對位置排列,居中的是毗盧遮那佛。毗盧遮那佛意為「光明遍照」,是釋迦牟尼的化身之一,代表法界體性智,總括五種智慧,因此又叫「大日如來」。他跏趺端坐赤色蓮臺上,頭戴五寶天冠,手結大智拳印,身後流光遍照。智拳印指的是兩手分別做金剛拳,再以右拳握左手指於當胸。觀看此相者可以消除煩惱,得到佛的智慧。 毗盧遮那佛土是第一佛土,此佛土名色究竟淨土。意思是不在任何之下,亦即至高無上,美得難以想像、難以言說之意。毗盧遮那佛是五方佛至尊,除了遍照宇宙無物外,還能利養世間萬物,恩惠一切有情無情,啟蒙佛心,使其獲得不可思議的成就。密宗教法,正是有毗盧遮那佛演說而來,因此被尊為密宗始祖,其論述《大日經》、《金剛經》,被奉為密宗根本經典。 在唐卡左下方是阿閦佛。「阿閦」是「不動如山」的意思,象徵意志堅定、一心求悟。因此阿閦佛又稱作東方不動如來。不動如來擁有「大圓鏡智」的清靜智慧,是證悟真樂與佛土的本尊,他面為藍色,結跏趺坐青色蓮臺上,象徵法性不變,像鏡子一樣可以映照世間一切。 佛經記載,不動佛本是久遠劫之前東方阿比羅提國的一位教主,在成佛前,因奉大日如來,受其感化,修行成佛,於是在東方世界建立淨土,弘揚佛法。東方不動如來佛土是第二佛土,名喜悅淨土,以真樂名,意思為生於該土者,不再退轉。 寶生佛位於唐卡左上方,意為寶貴之源,即所有成覺的光榮都可能在此佛上獲得,代表平等性智。寶生佛通身金色,安坐金色蓮臺上,左手執衣兩角,右手仰掌,成滿願印。象徵著寶生佛有求必應,凡求助於他或者虛心求教的人,都能立即獲得滿願。寶生佛土為第三佛土,名具德淨土,此土之佛賦有光榮,具有成就正覺的一切品性和能力。 右上方為阿彌陀佛。南無阿彌陀佛本是天竺國的一句話,「南無」意為恭敬、信仰、皈依;「阿彌陀」是無邊的智光、無窮的福壽之意;所以這句話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敬從那無邊無量智光福壽的聖人。在佛經中曾經記載過一段故事:佛陀問舍利佛說:「那位西方極樂世界的佛,為什麼叫阿彌陀佛?」舍利佛不知,佛陀自答道:「阿彌陀佛光明無限,照耀十方世界,沒有一點障礙...

三世佛

Image
三世佛 三世佛,分為豎三世佛和或橫三世佛兩種說法。前者按照時間意義劃分,是指過去佛,燃燈佛;現在佛,釋迦牟尼佛;未來佛,彌勒佛;而後者按照地域劃分,則指東方世界,藥師佛;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;娑婆世界,釋迦牟尼佛。 《楞嚴經》說:「世為遷流」,指出佛教因果輪迴中,「世」乃個體一期生死的時間跨度。因此,三世指前世、現世、未來世,又叫三際、三生。「世」無長短之分,既可以是「剎那三世」,也可以是「人生三世」。最常見的說法一 劫為一世,豎「三世佛」就是這種意義上的概念。所謂三世三千佛,意思就是過去世中的一千佛,統稱燃燈諸佛;現在世中的一千佛,統稱釋迦牟尼佛,以未來世的一千佛,則統稱彌勒佛。 過去世時,燃燈佛出生之際,身邊光亮如燈,故名燃燈。當時,釋迦牟尼的前世為一名侍童,十分崇仰燃燈佛,供養給他五枝青蓮花,並追隨他修習佛法。有一次,釋迦牟尼隨同燃燈佛外出,路過一段泥濘地面時,他好不猶豫地脫下衣服,鋪在路面上,請燃燈佛踏衣而行。燃燈佛見他虔誠可嘉,就為他授記,說:「九十一劫後,是賢劫世,那時你當作佛,號釋迦牟尼佛。」 佛教認為,一劫為四十三億兩千萬年,經過九十一劫後,釋迦牟尼佛果然成佛,他就是現世佛。而未來佛,彌勒佛,是佛教三十三重天淨世界教祖,他從極樂世界降生於一個婆羅門之家,軀體金色,俱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他拜釋迦牟尼佛為師,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,開始傳播佛法,並修得慈心三味。 此幅唐卡正是描繪了豎三世佛的內容,居中為釋迦牟尼佛,左下為彌勒佛,右下為燃燈佛。 關於橫三世佛,即藥師佛、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。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救主,又稱藥師琉璃光佛、大醫王佛。他曾經發願:「除一切眾生眾病,令身心安樂」,因此具有治病救苦的能力,他告訴世人:如果有疾病苦惱,可以請僧侶誦經,點燃七層之燈,每一層安置七盞燈,使其旋轉如車輪,並且懸掛五色續命神幡四十九尺,那麼疾病自會解除,災難得以過渡。 釋迦牟尼佛為娑婆世界的教主。「娑婆」是「堪忍」、「能忍」的意思,具有兩層含義,一是說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眾生,罪孽深重,充滿了不堪忍受的苦難;一是說佛在現實世界中以慈悲心懷和無畏的精神,忍受著重重勞累,不辭辛苦地教化眾生。 阿彌陀佛,又稱無量壽佛,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佛,代表智慧,意思是光明無限,壽命無限。 一切行無常,不恆、不安、是變易法。諸比丘!常當...

釋迦三尊

Image
釋迦三尊 這幅唐卡中站立主尊左右下方的是舍利佛和目犍連,他們位列佛袓十大弟子之首,舍利佛以智慧第一、目犍連以神通第一,與佛袓並稱釋迦三尊。 目犍連以「大神通者」聞名於世,他依仗著上天入地的神通,對於佛法的宣揚有著極大貢獻。但是學佛之人都知道,佛陀常常斥責賣弄神通的人。比如長眉羅漢,本是優填王的大臣,名叫賓頭羅波羅墮,跟隨佛陀出家後,得到神通,曾在白衣前炫燿,結果佛陀很不客氣地呵斥了他,並且命令他和僧團分開,獨自到西瞿耶尼州去教化。唯有目犍連的神通,佛陀非但沒有斥責,而且常常加以讚揚。 這並非佛陀偏心,而是佛陀知道一個事實:目犍連以神通幫助宣化佛法,這固然不錯,但他如此作為的結果,終究不能使自己免於報應。因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做過的事負責,這個因緣報應是免不了的。緃使目犍連具有再大的神通也不能倖免,佛陀也正想以這個事實來教誡後人。 在目犍連行雲流水的佈教生活中,遭到了外道嫉妒。外道沒有辧法對付佛陀,就將矛頭指向目犍連。 有一次,目犍連在宣傳佛法的途中,經過伊私闍梨山下。當時的裸形外道已經在此地設下埋伏,他們看到目犍連後,從山上推下亂石擊殺目犍連。亂石像雨點似地落下,目犍連無常的肉身立即被打成重傷。 裸形外道雖然襲擊了目犍連,但是兩、三天內都不敢走他身亡的地方,懼怕他的神通力,害怕遭到報復。目犍連的肉身就這樣灰飛煙滅,沒有做出任何反應。 目犍連為了傳播佛法的菩提種子,遭遇外道的迫害,為後世立下為法犠牲的榜樣。這件事傳到阿闍世王耳中,他非常震怒,下令逮捕兇手,予以嚴懲。數千裸形外道,在阿闍世王的激怒下,被投進火坑! 雖然外道被阿闍世王處死,卻無法平息比丘們對目犍連殉教的悲哀,大家唉聲嘆氣,感到世間上的事太不公平,以目犍連那麼大的神通威力,為什麼不能避免外道的襲擊!比丘們心有不甘,大家集合起來問佛陀:「佛陀!這樣一位有大神通的尊者,為什麼不與外道對抗呢?至少,他可以用神通來躲避外道的暗算!」 更有放不下的人,他們無限傷感地對佛陀說:「佛陀!我們也知道應該有為教犠牲的精神,但目犍連尊者這麼早就入滅了實在令人惋惜,有許多弘化的事業都需要他來領導。佛陀!他的這次遭遇,您怎麼不早點警告他,讓他事先有所防備?」 佛陀用安慰鼓勵的口氣對大家說:「諸比丘!目犍連殉教的時候,並不是他不知道防備,他有大神通力,可以保衛自己不死,但是修行的人不可...

佛祖調伏旁門左道

這是一幅釋迦牟尼佛唐卡,描述了釋迦牟尼降伏外道六師的故事。 釋迦牟尼成佛後,許多外道不服,與他明爭暗鬥。當時,王舍城內有外道六師,他們蠱惑國王的弟弟,不敬奉佛法。國王得知後,勸說弟施捨供物,宴請佛陀。 王弟在國王苦勸下,答應他的要求,舉辦了一次大宴會,邀請包括佛陀在內的很多人參加。 佛陀帶著弟子們來到會場,只見外道六師早已高坐上位,只好與弟子次第而坐。這時,外道六師的上座忽然變成下座,排在佛陀後面。他們大驚,連忙起身趕往上座,可是當他們落座後,頃刻間又變成下座。如此三番,六師沒有辦法穩住自己的座次,只有坐在下座。 在場人見此 , 無不暗自驚訝,然而接下來的事情更令人稱奇:當王弟捧著水盆讓佛陀和六師洗手時,六師伸手接水,水卻下不來;他只好請佛陀先洗,佛陀洗畢,六師方能洗手。當王弟請佛陀和六師祝願時,六師張口卻說不出話來,只是以手指佛陀;佛陀開口祝願,梵音繞耳,眾生傾倒。當王弟請佛陀和六師講法時,六師如前無法說話,又以手指佛陀;佛陀為眾人說法,妙音無限,尖眾開解法果,皆大歡喜。 宴會結束,六師惱羞成怒,為了鬥敗佛陀,一雪前恥,他們決定各自外出,學習奇術。最後,他們學成空中飛行、身出水火、分身散體等各種變化魔術,於是廣聚門徒,向佛陀請戰。 王舍城國王聽說後,對他們說:「佛法弘大無邊,如果你們一意孤行,豈不是蜉蝣撼樹嗎?你們太愚蠢了。」 六師不聽,執意與佛陀一較高低,並當著國王的面下了戰書,約定七日後較量。國王只好將此轉告佛陀,並請他降伏外道。 佛陀說:「我知道了。」於是,國王開始準備鬥法場地,並在第七日派人迎請佛陀。 出人意料的是,此時佛陀早已帶著弟子們離開王舍城,趕往毗舍離國去了。六師聽聞,大喜過望,放出狂言說:「什麼佛?知道自己法力有限,害怕失敗,所以逃跑了。」他們傲慢無知,一心要鬥敗佛陀,因此氣咻咻趕往毗舍離國,要求毗舍離國王做主,在該國境內與佛陀鬥法。 可是到了第七日,當毗舍離國王派人迎請佛陀時,發現他已經與弟子們趕住拘睒彌國了。六師更加狂傲,不顧一切地緊追而去。如前兩次一樣,當他們準備與佛陀較時,佛陀又帶著弟子離去了。 經過多次輾轉,最後佛陀來到了舍衛國,六師也緊隨而至。舍衛國國王請求佛陀顯神通,給六師一點教訓。 佛陀再次說道:「我知道了。」 這次,佛陀沒有離去。 七日後,佛陀和弟子們來到鬥法場地,接受...

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成佛

Image
十八世紀 西藏佛畫 棉地 礦物顏料 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成佛 釋迦牟尼,意為「釋迦族的聖人」,是佛教創始人,後世尊稱佛、佛陀。他本姓喬達摩,名悉達多,是迦毗羅衞國的王子,從小厭倦奢華的宮廷生活,喜歡清淨自然的環境。當他二十九歲時,因為感悟人的生、老、病、死之苦,立志出家修行,逐放棄王位,來到荒野之中,削髮易服,尋求解脫之道。 經過六年艱苦的修行後,釋迦牟尼來到菩提伽耶,在一株高大茂密的菩提樹(即無花果樹)下禪定,立下誓願:「不成正等正覺,誓不起此座!」隨後,他靜思默想,用大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,進入一種「明白」或「醒悟」狀態,達到「既不知道滿意又不知道失望」的境界。這時,見祥光四起,天地間光明無限。 祥光驚動了魔王波旬,他不希望釋迦牟尼證悟正覺,放是派出三個魔女前去蠱惑破壞。三個魔女分別為特利悉那(愛慾)、羅蒂(樂慾)、羅伽(貪慾),她們盛裝以待,分外妖嬈地來到釋迦牟尼身前,一會兒殷勤獻媚,一會兒嫣然挑逗。但是釋迦牟尼心念寂定,對她們視而不見,彷彿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般,格外清高。 三個魔女仍舊不肯死心,竭盡種種妖嬈之態。釋迦牟尼訓誡她們道:「妳們形體雖好,但是心不端正,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裝滿了糞土,不自知恥,還敢來誑惑人心?」接著施展法力,使魔女得見自身惡態,只見骷髏骨節,皮包筋纏,膿囊涕唾,醜狀鄙穢。 魔女見此,自慚形穢,連忙逃走。 第一招失敗,魔王波旬並不甘心,接著派出魔將、魔兵,以及各種毒蟲、怪獸,帶上毒雷、毒箭,向菩提樹下的釋迦牟尼殺過來。 釋迦牟尼端坐如故,飛箭、毒雷紛紛墜落在他身邊。魔王大驚,卻不肯認輸,氣急敗壞地說:「你從小在王宮中長大,生活安逸,從來沒有積德造福,怎麼可能獲得正覺?你不要白費工夫了,還是回王宮享受榮華富貴去吧!」 釋迦牟尼慨然回答:「我前世曾經佈施頭顱、手腳無數次,從三僧祇無央數劫以來,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,圓滿了六度萬行,怎麼說我不能獲得正覺?」 魔王波旬不服:「佈施可不是嘴巴說說而己。我佈施過一次,逐做了魔王,有人可以為我作證。你說前世佈施過,有誰為你作證?」 釋迦牟尼見他咄咄逼人,不得不以指尖輕觸地面,口中唸道「無私的大地啊,請為我作證。」話音剛落,就見地神從地底冒出,站在正前方,對著波旬說:「我就是證人。」 魔王波旬理屈詞窮,不由得惱羞成怒,逐漸進入只知施多而不求回報的四...